足球賽中常常會有因為越位而被判定進球無效的情況發生,2022年卡達世界盃甚至引進半自動越位判定系統(SAOT),來輔助裁判的判決。
越位是什麼?
越位主要由兩種情況同時發生時才會構成越位,第一種是越位位置,而另一種則為是否實際參與比賽。
也就是說如果只符合其中一種的話,是不會構成越位的。
此外,越位的位置判定是由傳球的瞬間來看的,所以許多裁判才會需要透過回放暫停才能確定是否越位。
越位位置的判定方式
越位位置的判定方式:防守方倒數第二名球員或是球或是中場線,這三者哪個距離防守方的底線最近就以誰為準,從基準到防守方的底線都稱為越為區域。
以防守方倒數第二名球員為準
下圖反白區域為越位的地區,也就是進攻方球員若是比防守方倒數第二名球員更靠近球門則為越位。

以球為準
下圖反白區域為越位的地區,而因為球的位置比倒數第二位防守球員更靠近球門,所以以球為基準,如果把球傳給前方進攻球員則構成越位,但是如果自己持球進攻且球的位置保持在防守方球員與進攻球員之間,則不會構成越位。

以半場線為準
下圖反白區域為越位的地區,半場線比球與倒數第二名球員更靠近球門,則越位區域就是半場到防守方的底線區域,如果這時候傳球則會構成越位,但是如果自己推進進攻則因為球距離底線更近,所以越位區域將會因為球的移動改變。

是否實際參與比賽
實際參與比賽的定義則分為三種:是否觸球、干擾防守方球員(包含阻擋視線、搶球、干擾等)、試圖從越位位置得利(球從球門、裁判、對手身上反彈後得到球、守門員撲球後彈出得球)。
以上三種只要符合其中一種並且該球員位於越位位置則會被判越位違例,並且喪失球權。
如果只是單純站在越位位置,但是沒有實際參與比賽,就不會被判違例喔!
越位圖解與案例解釋
接下來就用幾個案例解釋一下吧!
案例1
如果傳球瞬間沒有進攻球員在越位位置,傳球後跑過去接球,是「不會」構成越位的!
因為傳球當下,進攻方2號的球員沒有超過半場。

案例2
進攻方2號球員踢到球的瞬間,1號球員不在越位區域內,但是1號球員跑進越位區內接球,這樣不構成越位,因為傳球的當下1號球員不在越位區中;3號球員也不構成越位,因為該球員只是在越位位置中但是並沒有實際參與比賽,所以不會被判罰越位。
反之,如果2號球員直接傳給3號球員那就會構成越位,因為在2號球員出球的瞬間,3號球員就已經在越位區內了。

看了上面兩個案例,想必大家都有比較清楚越位規則了吧!
利用輔助判決是否越位
目前較常使用的輔助判決系統為 VAR 與 SAOT ,因為裁判無法非常全面兼顧每個地方,所以輔助系統在大型比賽中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會決定勝負。
重播輔助判決(VAR)
VAR 指的是透過即時重播與通訊系統協助主裁判控制比賽的助理裁判,用以推翻裁判原來的判決的準則是發生了「清晰及明顯失誤」,有些時候擴大至「遺漏嚴重犯規」。
自2018年俄羅斯世足賽之後,國際足協就開始使用 VAR 來協助判決,主裁判可以主動徵求 VAR 的意見。
半自動越位判定系統(SAOT)
SAOT 由 FIFA 科技與創新團隊研發而成,用來偵測越位的能力比 VAR 精準許多,2022年卡達世界盃開始正式啟用,SAOT 會在球場天花板上安裝12之專業攝影機,追蹤球與球員的29個身體部位,以每秒50赫茲的頻率紀錄,用來計算與判定是否越位。
小提醒:越位的部分不包含手臂!
足球越位FAQ
輔助判決的加入確實可以讓誤判的情況減少,但也有一些聲音質疑,輔助判決並沒有讓比賽更公平。最常見的質疑就是裁判選擇性地看影片,為什麼這個違規要看影片,那個違規卻不看呢?另外,也因為 VAR 裁判是可以建議裁判進行複檢的, 這個建議也許就有不公平的可能性存在。
越位的規則出現於1874年,比現代足球的發展還要更早,這個規則的出現主要是為了避免一些極端的戰術,例如:把球員堆積在前場球門前等球射門等等情況,讓比賽變得很難看,另一方面也是製造攻守互換的一種方法,因此有了這項規則。
在越位的判定上,因為球員的手和手臂無法觸球,對於進攻並沒有幫助,所以越位判定的部位不包含手臂!
有的,越位的例外狀況可能有以下這些:
- 進攻方沒有得益
- 發邊界球、角球和踢球門球的時候
- 進攻方沒有超過半場
防守方球員可以利用越位來執行名為「越位陷阱」的一種防守策略: 當攻方球員向前奔跑準備接住隊友的球時,防守方會向前場移動,在球被踢中之前使攻方球員落在後面,這樣當球踢出的時候他就會處於越位位置。